長期致力于
無縫鋼管與經濟發展研究的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專業學者佘元冠教授日前提出,盡管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無縫鋼管工業是夕陽工業”,且今年中國鋼產量將突破4億噸,但在今后一段相當長的階段內,仍須堅定不移地發展無縫鋼管工業。
在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學組織召開的“中國無縫鋼管冶
金新技術發展論壇”上,佘元冠教授說,世界發展至今,經歷了采集與狩獵經濟社會、農業經濟社會、工業經濟社會初期、工業經濟社會后期、信息經濟社會、生物經濟社會幾個形態階段。由于核心技術變化周期急劇縮短,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周期已經由幾十萬年轉變一次縮短為四十余年變換一次,人類進入了劇變時代。
他認為,雖然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率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但是,人類對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沒有變,因而,對于滿足人類基本生活、生產資料的需要也不會改變!耙约Z為綱,以鋼為綱”所蘊含的對人類生存基本需求的重視也不應該改變,所以,作為經濟實力基礎的鋼、糧這些基本生活、生產資料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不能動搖。
佘教授說,這一基本需求未變的歷史與社會現實狀況就為我們考量今天的中國時代經濟特征提供了基礎,同時也應是中國無縫鋼管工業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在今后一段相當長的階段內,仍須堅定不移地發展無縫鋼管工業。
他強調,這并不是說我們不必高度重視目前在無縫鋼管工業發展過程中,無縫鋼管工業及相關產業部門已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而是說,在發生經濟局部過熱的情況下,不應該忘記我們的戰略支點:在無縫鋼管工業結構調整中,在大力淘汰那些缺少競爭力的無縫鋼管產品、無縫鋼管企業的同時,仍應在資源、環境等條件許可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無縫鋼管企業及無縫鋼管產品,而后者的發展實際上也有利于淘汰前者。
特別是當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無縫鋼管工業是夕陽工業”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提出這種觀點完全是以自身為參照系,意思是不再把無縫鋼管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但即使這樣,包括美、日、歐盟等多數發達國家的鋼產量,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到達峰值后也并沒有大幅度下降,而是在峰值上下徘徊。(新華網)